在图画中感受世界的循环
刘绪源 (儿童文学理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
“为什么白天过去是黑夜,黑夜过去又是白天?”
“云在天上飘,它们要飘到哪里去?”
“风停下来的时候,风到哪里去了?”
孩子永远是好奇的。当一个孩子向大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大人真该庆幸,因为这肯定是个爱思考的孩子。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些难答的问题的最好回答。但更多的孩子是不会这样问的,哪怕心中有疑惑也不会问,因为这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思索,而且提问也需要学习。那么,给他们读这本书,就能激活他们心中的“问题意识”,开发他们潜在的思考兴趣。
书中,妈妈的回答十分生动,她说出了一个无处不在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原理,那就是万物循环,“物质不灭”。这是很有意义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新奇有趣的。但这本书的真正妙处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图画。妈妈的话只有和画面结合时,那才真正算得上有趣!
这些画面,线条简洁,色彩极为丰富,画家很注重图案和装饰性,但更为难得的是,几乎每幅画都形成了很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一种能够抓住人心的魅惑力,它能让人沉浸到里面去,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
你看,当树在风中跳舞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了那舞姿的曼妙?
当蒲公英的绒毛被吹飞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种绿色梦幻般的飘漾感?
尤其是,当森林里的树叶变了颜色,当秋天过去而冬天来临,当冰雪消融春天再次到来,那三幅画,真是优美极了,这成了整本书的华彩乐段!这些画里都包含着丰饶的内容,它们被画家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色彩的交响。
这些画,都称得上艺术品。一个人的艺术感悟能力,是只有面对真正的艺术品时,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当家长和孩子共读此书时,千万不要只顾说,不要匆忙地翻过去,而要和孩子一起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味,要能看出画里的趣味,能分辨每一只小鸟、每一片树叶、每一朵小花所构成的细节。这样,你才会和孩子一起获得美的享受,而孩子也会在听懂了妈妈的回答时,得到更多的快乐,并一点点地提高审美的情趣。这情趣终将转化为艺术气质而陪伴终身。
很可能,这又是一本孩子们的欢喜程度,要超出成人的预期的书。这样的书,在图画书中特别多。这也许是因为,成人更注意图画书的文字,而孩子更注意图画;成人心急而匆忙,孩子却更懂得留连忘返地欣赏;成人更切近教育,孩子反而天然地趋向审美。
文/【美】夏洛特•左罗托夫
夏洛特•佐罗托夫1915年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最早在Harper出版社的童书部门工作,中间曾一度因教养孩子离职,后来又再度回到该公司的少年书部门。1981年,她升任Harper童书副发行人和Harper & Row出版社的副总裁。她的作品超过90本,有很多是图画书的经典,如《兔子先生》《威廉的玩偶》和《风到哪里去了》等,是一名你不可错过的绘本作家。
夏洛特•佐罗托夫主张写给孩子的东西不能只是一味地为孩子们制造一些裹上糖衣的产品,她的作品中从儿童的观点出发,反映儿童的真实感情,她认为小孩儿和成人的情绪是一样的。所以透过阅读夏洛特•佐罗托夫的童书,一方面让小朋友对故事有不一样体验的新鲜感,一方面也让家长可以重视小朋友的感受。
夏洛特•佐罗托夫的努力,赢得《出版人周刊》的赞美:“她不只是童书的作者,更是Harper & Row出版社杰出儿童读物背后推动的手。”她的成就,也为她赢得无数荣誉:“对儿童文学有杰出贡献”、“对儿童文学影响深远”等。夏洛特•佐罗托夫分别于198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艾威•可蓝大奖(Irwin Kerlan Award)、1990年南密西西比大学银牌奖及199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一致推崇。
图/【意大利】斯蒂芬诺•维塔
斯蒂芬诺•维塔,生于意大利的帕都亚(Padova),毕业于南加大和加州帕沙第纳(Pasadena)的设计艺术中心学院。他的画作曾展示于画廊,并散见于《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和《纽约》等杂志,另外,已出版十余本与夏洛特•左罗托夫等文字作者共同完成的儿童图画书。
译/陈丹燕
当代女作家,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后开始成人文学写作。著有《一个女孩》《我的妈妈是精灵》等作品,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译作有《小老鼠斯图亚特》《施舍的树》及《风到哪里去了》。
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童书奖
美国《学校图书馆月刊》最佳图书